东陵公园简介和历史故事_东陵公园简介和历史
1.一宫两陵介绍
2.沈阳东陵的介绍
3.沈阳东陵是谁的墓地?
福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一宫两陵介绍
沈阳东陵公园
沈阳东陵,也称福陵,位于沈阳市东北11公里处的丘陵地上,是清朝第一代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
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主要建筑景观有参道旁的石象生、108磴、康熙碑和陵园主体的方城、宝城、月牙城。其中的石马据说是仿当年尔哈赤的坐骑蒙古马雕成。 努尔哈赤是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受明册封为女真族(满族前身)建州部首领,后来统一了女真族各部,建立了金(史称后金)政权。他精通汉蒙文字,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而且创立了八旗制度和满族文字,在政治上和文化上也颇有建树,为满族的初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满族的民族英雄,死后葬于福陵。其子皇太极建立清政权后,他被追尊为清太祖。
陵墓始建于天聪三年,建成丁1651年,后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距今已有340多年历史,陵墓保存得相当完整。福陵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大殿凌云,占地19万平方米,构成独具风格的帝王山陵。陵墓四周绕以矩形围墙,南面正中为正红门,门前两侧分布着下马碑、石狮、华表和石牌坊。门内甬道两侧排列着成对的骆驼、狮 子、马等。往北地势渐高,游人需登上108级台阶,才能到山上的陵寝方城。城墙高7米,城中的隆恩殿是祭祀之所,东西有配殿,城的四角有角楼。方城正中为大明楼,楼内有"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月牙形的宝城,也叫月牙城。宝城之下,埋葬着努尔哈赤和叶赫那拉氏。努尔哈赤为女真贵族出身,世袭建州左卫指挥使,是明朝所属的北地方官。因他"忠于大明","保塞有功",升至都督,晋号龙虎将军(正二品)。十七世纪初,明朝政治腐败,无力维持东北一隅的统治,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经过几十年征战,统一了女真各部,在1616年于图阿喇即汗位。其后迁都东京(辽宁省辽阳县),再迁都沈阳。十年后,围攻明宁远城(辽宁省兴城县),受炮伤退回沈阳死于途中。
福陵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了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而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东陵依山傍水,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人流连忘返。现在,福陵一带已辟为东陵疗养地。
地点:沈阳城东北郊
门票:12元
交通:218、234、330路汽车
沈阳东陵的介绍
一宫两陵--沈阳故宫、北陵-昭陵、东陵-福陵
福陵 /昭陵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福陵后倚天柱山,前临浑河,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是大清开国君主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孝慈高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东陵公园又名称“福陵”,它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目前较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陵公园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
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大红门外区:陵园围绕以红墙,中为正红门。它是陵寝总门户,三间歇山式琉璃顶建筑,门的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四座,上面的碑文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雕刻而成。这是清代前来祭祀的官员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标志。下马碑前还各有一个石牌坊,牌楼是四柱三楼式,石刻仿自木构建筑,式样完全相同。在正红门前的两旁还各有一个石雕的华表、两个石狮子左右各一。
神道区:进入红门是三条笔直的石铺甬道叫做“参道”,垂直北上。参道正中与红门相对的这条道叫“神路”,一切建筑皆以为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排列,其两侧设有 天柱、石象生、华表等分立与苍松翠柏之间,神桥、一百零八蹬屹立于此。由此处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呈正方形,九脊重檐歇山式,飞檐斗拱,亭内正中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用满、汉两种文字合壁刻写的颂扬了太祖努尔哈赤为大清国创业的丰功伟绩。
方城、宝城区:从隆恩门到宝城其中有隆恩殿、东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门、石祭台、明楼、月牙城、宝城等建筑群,这被森严的方城围在其中,俨然如一座森严的城堡。居方城中央的隆恩殿是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是存祝版和制帛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们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道场”;月牙城它形如一弯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宝城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宝鼎,它是福陵的心脏,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即长眠于此。
福陵主体建筑周围建有风水红墙,使福陵构成了内城与外廓的格局,结构严谨,雕刻精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此外,陵寝周围还生长着数以千计的百年古松,它们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尤如以其常青绿色的将福陵装点成一片“松涛翠海”,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活化石,从远处望去,金瓦红墙的建筑变成了福陵又一特色景观。
建国以来,历经百年苍桑的东陵公园,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维护。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管理的同时,还如今,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开发该处旅游资源,有关部门在陵区附近新建筹建了一批景区、景点,如,“沈阳植物园”、“龙滩垂钓”、“森林浴场”、“杏林春晓”、“芳草云天”、“龙尾观溪”、“御泉”、“妃子松”、“神龟”等等。今天已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文物、园林风光、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中心,以其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秀美的园林山色吸引着众多的观光客。
昭陵位于皇姑区泰山路以北,沈阳市内面积最大的北陵公园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处于沈阳北部,故又称北陵。
昭陵是清入关前"关外三陵"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多的一座,占地面积达450万平方米,构成北陵公园的主体部分。北陵公园东南部有东湖、青年湖,西南部有芳秀园。北部树木幽静,鸟语花香。全国林木葱郁,古松参天。
整修中的沈阳昭陵皇太极坟墓的宝顶
整修中的沈阳昭陵皇太极坟墓的宝顶(摄于7月29日)。沈阳投资3亿元全面修缮沈阳故宫、福陵和昭陵,并整治其周边环境,恢复“一宫两陵”古建筑历史旧貌,准备迎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验收阶段。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始建于1625年,是目前除北京故宫外中国仅存的一座古代宫殿建筑群。福陵又称东陵,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陵墓;昭陵又称北陵,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陵墓
沈阳东陵是谁的墓地?
沈阳东陵,又称“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墓,位于沈阳市区东北部丘陵地带,距市区约十八公里。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二月,选好陵址于沈阳城东的石嘴头山,开工建设,到顺治八年(1651)基本建成,并从东京(现辽阳)迁孝慈的梓宫迁此与努尔哈赤合葬,遂将石嘴山改称天柱山。1929年,奉天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改称东陵。东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前临浑河,后倚天柱山,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地19.48万平方米,具有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传统和满族文化风格。
沈阳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
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
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意义:
清朝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一直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
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