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典型方言说法

2.上海方言常用语有哪些?

3.一些日常用语用上海话怎么说呀?

4.上海话有什么特点

5.上海的方言有那些?

6.谁能告诉我一些上海的方言?

疯狂得方言上海攻略,上海方言搞笑

左边与右边分别是上海话与普通话。

我= 我

侬 = 你

伊= 他/她/它

阿拉 = 我们/我的

伊拉 = 他们

(那) = 你们

结棍 = 厉害

个 = 的

面孔 = 脸

覅= 不要

今朝 = 今天

明朝= 明天

戆大 = 傻瓜 白痴

齁=胸闷

齁煞脱了 = 胸闷死了

交关 = 很多,非常

勿 = 不

娘娘= 姑姑

册那= 操

啥物事 = 什么

拆屙 = 拉大便

拆尿 = 小便

拆烂屙 = 原意拉稀,现多用于做事不认真,做得乱七八糟

拆泡尿 = 小个便

老卵 = 牛(强)

来三= 行

人= 人

寿缺西 = 傻瓜

好白相= 好玩

适意 = 爽、过瘾

弗来三 = 不能够,不行

看野眼 = 注意力不集中,到处乱看, to look around without focus

上海典型方言说法

上海话发音很注重技巧,舌头跳动频繁而灵巧,口型运用集中在唇部和下巴,小范围高频率的变动。

在晚年人的老派语音中,“帮”、“端”的声母不是读[p]、[t]的,而是读一种伴有浓重鼻音的缩气浊音[’b]、[’d],这种缩气音现在浙南庆元、仙居等山区才有,在壮侗语里还有这种音。

上海话的入声韵是吴语中保存最全的。在乡间晚年人中,“客[khk]”、“掐[kh?]”、“刻[kh∧k]”、“渴[kh?]”、“磕[khe]”、“壳[kh?k]”、“哭[khok]”都不一样音,即有七个根本韵,开展到现在城区的青少年,兼并到只余下二个了,“客=掐=刻=渴=磕[kh?]、壳=哭[kho]”。

扩展资料:

上海话囿于内环以内,是市区方言。内环以外,二十年前多是郊县,说的都是本地话,市区人不太懂,甚至还不如苏州话好懂,因为上海话是吴越语的杂交。苏州评弹曾是上海人的最爱,成了普及媒介。

上海话是上海人的第一特征。本地姑娘嫁到城里,邻居称之为“本地姑娘”,如果进门一口上海闲话,而不是式的本地口音,那才叫上海姑娘。

百度百科-上海人

百度百科-上海方言 (上海人使用的语言)

上海方言常用语有哪些?

上海方言  上海方言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比照有人称广东话为粤语,台湾闽南话为台语,也有人称上海话为沪语,这种称法比较少见。

语音

上海吴语语音和《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

《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被网友习惯称做“法吴”。有上海话语音汉字输入法。://input.foruto/wu/index.cn.html

这套方案,是在由“上海闲话abc”2001年提出的“法式吴语拼音草案”基础上,吸收不少网友的意见,尤其是Hisahara,Key等,于2005改制定型的。 该方案的使用权是向全社会开放的,有关声明请见:《上海吴语手册》。

该方案是建立在拉丁诸语拼写和国际习惯之上。由于吴语的特点,吴语的拼音注定有三大特点:1,元音组合表示单元音,2,-n表示鼻化,3,清音不加符号是不送气。这三点,正是法语拼写特点,既不可能是英语的,也不可能是德语的或西班牙语的。其实,绝大多数吴语拼音并不能摆脱这三点,即使是挂名英式的。 “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对上海人开发母语优势,掌握法语发音也确实有帮助。“法吴”大家也叫惯了,也没有必要改口。

元音

1.开音节中五大元音a,i,o,u,e相当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中的音素。O是开口o。E在开音节中是法语的è。u正常相当普通话u,法语的ou,但是在i, y, j, dj, x, ch, gn之后,由于i的省略,u发音相当法语的u,普通话的ü

2.e在闭音节中,读音相当法语字母哑音e,涉及en, eq, el

3.eu/?/,au(uo)/ω/等于法语的eu(deux,peu),au。/ω/au是介于/u/、/o/之间的元音,或拼作uo

4.oe与法语?0?4il中oe,德语goetz(g?tze) 中的oe相像;也与英语toe, hoe, doe中的oe相像。但实际是个偏后的半高扁唇单元音

5.ü相当法语的u,但是有由于ü使用不便,尤其不可能加上声调符号,所以代之用iu。相应的iuq,iun分别等于üq,ün。在y, dj, j, ch, x, gn之后i可被省略

6.-y仅仅出现在s,z(包括tz,ts,dz)后面,是普通话的si,日语的su,与波兰语的y相像,可以当作不发音。这也是当年的国语罗马字的用法

7.e在闭音节中读同法语的哑音e/?0?5/(le,de),比如:en是e 的鼻化音,eq是e的短音,el是e/?0?5/加上l

辅音:

1.b,d,g,dj[d?0?1],dz,z,v,m,n,l,s,f读音和英语、法语类式拼写一致,g总是发硬音,s不发z。

2.p,t,k是不送气清音,相当法语、西班牙语的这些音。Ci相当拉丁语的ci,比如:c在ciao,cicerone中,不送气。

3.h发音同英语、德语的h。h在清音后面表示送气,ph, th, kh, ch,注意ch是英语的t(ch)。在非塞音性质的浊音后面表示清化,涉及:lh, nh, mh, vh, zh

4.r是h相应的浊音,像法语和德语的小舌浊擦音r/R/

5.gn[?0?9]等于法语、意大利语的gn,其清化音拼写是kn

6.tz表示不送气音tz(ts),ts表示送气音ts(tz),这是沿用国语罗马字的用法

7.x[?0?6]等于葡萄牙语、巴斯克语、普通话的x

8.w,y(y除非在s,z后充当元音)都是浊音,相应的清音声母是i,u

9.j [?0?1]等于法语、葡萄牙语的j[?0?1]。但是j在非重读音节中,前一个音节的声母是J或X的时候,常常,但不是总是,会变成德语的j/j/、英、法语的y。比如:谢谢jaja,第二个重复音节时常会变成ya

韵尾

1.n和法语一样,表示一个鼻化元音。比如:an, on等于法语的an,on像普通话的ang,ong,但是in,en是介于普通话in,ing 和en,eng间的音素,iun类似ün

2.-q喉音k,近似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蒙古语的-q;只是在韵母后,也可以认为是标注一个短音。涉及Aq,eq,oq,iq,iuq(üq),分别是法语a,e,o,i,u的短音,其中e等于字母e,不是é或者è

3.-l,只有el一种形式,类似普通话的er

声调

上海话名义上有六个或五个调,实际上只有两个对立声调。因为声调取决于声母和韵母。只是在韵母不是短音的时候,可以有平声和去声两种可能,入声则必须是短音韵母。所以,只是对去声标调,可以在后一个元音上标上法语的长音符号^表示。 由于现代上海话,声调作用有限,联拼时候只需标出重读音节,用西班牙语重音符号?,表示去声以外的声调(平声、入声);非重读音节可以不标调。

吴语拼音的拓展

“法吴”《上海吴语拉丁式注音法》,也为其它吴方言注音实实在在留有拓展空间,并非只是自称“兼容”。

zh/?z/表示清化和通音化的/z/,适用于杭州、衢州等地的方言。

tz, ts, dz, s, z后加r可以表示苏州书县的类似普通话翘舌音的声母。

ou/?0?5ш/表示类似普通话的ou双元音,苏州和苏南等地的“我”的韵母,该组韵母在上海话中读u,相当法语ou读/u/

ei/e/、ai/ε/,ae/?/可以表示不同开口程度的前扁唇元音,适用苏州话等。

-y,可以细分为-yi和-yu,适用于苏南地区的“诗syi”“书syu”对立

eun/?0?0/,用于绍兴等地的“干keun”的韵母

声调上,对于上海以外,上去声分流的方言,后一元音字母上加?或加h表示上声,加^或加r表示去声。可以满足四声八调的所有吴方言。至于,有一些方言点,阴上声根据声母松气与否,有调形不同者,可以合用一个调号等等。

最后需要声明的是:所谓“北吴通用音系”“兼容”是徒有其名的。仅仅苏沪两地,也不是每个汉字都是对应音位,尽管相互沟通没有问题。比如:“北京第八百货”,上海话 中“八”“百”同音和“北”不同音,苏州话 “北”“八”同音和“百”不同音,分别是不交叉对应的平行音位。拼写上要么照顾上海话,要么照顾苏州话,没有兼融在一套拼写之下的可能性。同样的例子还有:瑞金医院内科,上海话<Ze?cin iye? nêkh?>中“瑞”“院百”同韵和“内”韵母不同,苏州话<Zêcin iye? nêkho?>中,“瑞”“内”同韵和“院”不同。“北吴通用音系”只是一些非专业人士提出的一个不实际的构想。

内部分歧

上海话内部有分歧,主要以年龄区别老派、中派和新派。

老派:声母27个,韵母51个,声调6个(阴平、阴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中派:声母28个(增加[?0?0]),韵母43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新派:声母28个,韵母32个,声调5个(阴平、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声调

“声调向重音化倾向进化。上海话的声调从8个合并成5个,实际上只余下一个降调(阴平)和一个平升调,变得十分简单。这使得上海人读声调时,自由变体可以相当宽泛,如降调读成‘53’‘51’‘552’都不影响听感,平升调读成平降升调也不会影响理解。语音随着词汇语法词双音节连调成为主流以后,上海话在吴语中最快进化到“延伸式”连调,后字都失去了独立的声调而弱化粘着,重又向屈折语变化。前字有声调音位的作用,除此以外,只有一高一低或一低一高,上海话语流中的语音词读音已像日语的读法。 目前,上海话语的语流中,相对稳定的音位有两类,一类是声母,一类是前字声调,这两类为首的音位对上海话语音正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钱乃荣 《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话曾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及有代表性的吴语方言之一,由于人口融合带来的快速蜕变,已经越来越失去吴语的代表性及特性。

所以说上海话已成为一种“有调无声”的有音高重音的独特汉语方言。

上海俚语的殖民地起源

这里公布的是上海殖民地核心语词(中文和英语的混合结构,即所谓的洋泾浜英语)所得出的词源学结论(部份结果曾经在十五年前发表在上海《风》杂志和《新民晚报》),这些语词原先都是江湖隐语,以后才泛化为市井俚语,并且继续成为当下上海方言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我所见到的上海方言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对这些俚语的来源不甚了解,解释可谓谬误百出。例如,“门槛精”就被望文生义成“门槛”这个建筑部件,并且由此引申出对“门槛”语义的荒谬解释,成为一则典型的学术笑料。其实,“门槛”仅仅是一个注音词而已。上海方言的研究,就此被可笑的学院派学者引向了歧途。这是方言的悲哀,也是地方文化遗产走向末路的象征。

一些日常用语用上海话怎么说呀?

上海方言常用语:

1、侬好:nong ho(你好)

2、再会:zei wei

3、十三点:se sai di

4、傻瓜:que xi

5、很灵:lao ling guang e

6、你早饭/午饭/晚饭吃过没:nong zo fei /zong fei/ ya fei qie gu le fa

7、谢谢你:xia xia nong

8、笨蛋:gang bi yang zi

扩展资料

上海方言: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与吴语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上海方言

上海话有什么特点

学上海话的最佳方法,就是看带字幕的上海话电视节目,可以速成。上海方言很多,以下是上海话和解释:

1、关特:闭嘴

2、港特:傻掉

3、闷特:没话说

4、嘎亮:眼镜

5、戳气:讨厌

6、洋盘:外行

7、辣手:厉害

8、弄松:捉弄

9、热昏:头脑发热, 一时冲动

10、缺西:傻瓜

11、腻惺:恶心

12、寿头:呆子

13、敲边:配合, 托

14、枉诞:不讲理

15、小赤佬:小鬼头

16、夜壶蛋:捣糨糊

17、敲煤饼:

18、轧姘头:包二奶, 红杏出墙

19、装无样:装傻

20、人来疯:过度兴奋

21、触霉头:倒霉

22、头皮搅:脾气犟

扩展资料

上海方言日常用语注意:

1、上海方言基本上不翘舌。

2、上海方言里有一些轻声发音。划下划线的为轻声。

3、上海方言有些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尽量看有音标的拼音

上海的方言有那些?

上海话的另一大特点是音平,也就是很多字都是第一声,上海话发音很注重技巧,舌头跳动频繁而灵巧,口型运用集中在唇部和下巴,小范围高频率的变动,因而上海话语音变化丰富。

上海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又称上海闲话,沪语,是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话也是吴语的重要代表,与吴语太湖片其他方言基本能互通。

狭义上海话指上海市区方言,也就是现在被广泛使用和认同的上海主流通用方言。上海话是以本地吴语为基础,自然融合上海开埠后的吴语区各地移民方言而成的一支新型城市吴语。

广义上海话还包括各上海本地方言,主要包括浦东话、松江话、嘉定话、崇明话、金山话、青浦话、奉贤话等。上海地区原由江东11个县组成,方言反应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是在上海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深厚文化积淀。上海话承载上海这座城市的时代回音、文化血脉、历史记忆。上海要努力建设成一个有个性特色的东方文化明珠,理应继承上海语言文化的灵魂。

谁能告诉我一些上海的方言?

总体来说,整个上海地区的方言均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但是根据内部的差别还可以进一步分成几种。

1。崇明方言区

该区域分布于崇明、长兴、横沙等北部岛屿。

2。嘉定方言区

该区域分布于大陆部分北部的嘉定、宝山大部分地区。

3。练塘方言区

该区域分布于青浦西南部地区。

4。上海方言区

分布于上海城区及其附近、浦东、南汇。

5。松江方言区

分布于松江、金山、奉贤、闵行以及青浦大部地区、嘉定部分地区。

连裆:两人或多人合伙设骗讲作“连档”,台伙者讲作“连裆码子”。同义来源与中国的服制有关。汉语有“上衣下裳”之说,下衣的“裳”又有裙、裤等区分,裤子的拼缝又讲作“裆”。一些欢喜摆老资格的人常以“我在做工作时侬还在穿开裆裤呢”,现在“开裆裤”就是一种为小孩大小便方便而设计的仅裤腰间相连,而裤裆分开的童裤。古人就把合伙干见不得人的事的团伙讲作“裤子党(裆)”。近代以后,上诲人又把合伙行骗者叫作“连裆”,即不法分子联手作案的意思,合伙者被叫作“连裆码子”。

骂山门:无端或无理的漫骂。如“侬平白无故骂啥山门”。山门即庙门,因庙多建于山上而得名:如杜甫《三川观水涨》诗:“乘陵破山门。”<注>:“土门山也,山有二土门,故曰‘山门’:”白居易《寄天竺师》诗:“一山门作两山门。”又如<宋史·真宗纪>:“法驾临山门,黄云覆荤道。”寺庙是佛教圣地,内居者均为佛教弟子,是洁身自好、与世无争之人,到庙门口骂人者,必定是无端寻衅,也必然会招报应。又作“骂三门”。按<伽蓝七堂制>规定,佛寺正门共设三扇门,正大门为“法门”,两侧对称为“相门”,合称为“二门”,故“三门”也成为佛寺之代词。此说亦通。

饭泡粥:①即泡饭。将冷饭回炉重新煮成粥:②形容和比喻讲话罗嗦、不断重讲某件事,令人讨厌。在煮泡饭时,煮沸的粥不断发出“笃笃”的响声。沪语形容话多者常讲:“格人闲话多得勿得了.笃笃笃笃讲勿停格”,故以“饭泡粥”喻话多。另一种释法以为,沪语中“饭”与“烦”,“粥”与“捉”(即无理死缠着某件事而纠缠不清之义,又写成“作”)谐音,“饭泡粥“即既烦又捉的意思:如“某人讨厌得很、简直就是一个“饭泡粥”。

枪势:义近运气、机会等。是从球类游戏中chance引申出来的词。落弹既是一种高尚游艺,也常被用作,因为chance之好坏直接影响和决定胜负。因此chance也常用以比作某人近日的运气和机会。如“格人现在枪势足来”。即指某人近日抓住了机会,运气不错。如不求进取,而只等上帝给以机会者,也可讲作“混枪势”。

小鬼(头) :鬼音读举。词性较活,视语言的具体环境而定,朋友同辈之间使用多用于表示对对方的不满或愤怒,如“这小鬼竟敢坏我的事,我一定会给他颜色看”;长辈称小辈,则多含亲昵的感情,如“格小鬼死到啥地方去了,吃饭辰光到了还勿晓得回来”;熟人之间称小鬼(头)又多调侃、亲热的口吻,如“侬只小鬼最近是勿是发财了,长久没到我处来了”。

毛毛雨:即如牛毛那样细小的雨。俗指微不足道,小意思。

七搭八搭:义同“胡搅蛮缠”。多指不明真相而胡说八道。也可称“黑七八搭”。

触霉头:指碰到不顺心的事而倒运,义同倒霉。

翘辫子:意同畜生或死人。本世纪初上海出现电车,有轨电车上有一电辫(无轨电车为两根)与电线相通,用来接通电源。电车行驶时,如偏离行驶路线或紧急刹车等原因,辫子可能脱落电线而上翘。这样,电车因电源中断而不能行驶,需重新拉好辫子才能行驶,故有是语。

捏鼻头做梦:义同“白日做梦”。因为鼻子被捏是无法呼吸的,也就没法睡觉,做梦也就是不可能了,故沪语就有“捏鼻头做梦-想也不要想的”之说。

衰惰:音近“筛惰”,疲乏、劳累、吃力。衰原义为弱、小,古文中又读杀。《川沙县志》:“疲乏谓之衰惰。”《嘉定县续志》:“俗言劳顿或慰劳人俱曰衰颓。”今沪语口语中仍有该词读音,而文字一般以谐音词代替。

扎台型:争面子,出风头,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台型原指表演艺术中的舞台形象或造型,是戏剧表演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台型的好坏最终是以观众对戏以及演员的表演的评价而决定的。旧时艺人为突出和抬高自己的形象,设法压低他人来提高自己称之为“扎台型”。更有甚者,个别演员还出资收买观众为自己捧场,又怂恿观众对其对手喝倒彩,也讲作“扎台型”。

煞根:俗语从“煞渴”派生而来,喻极度的满足。近几十年该词多用于比喻到极点,如市场上商品标价极度的最低价讲作“煞根价”。牌类游戏中5张相连的牌色讲作“顺子”,“顺子”中以“10JQKA”最大,于是讲作“煞根顺子”。

毛估估:初步的、粗略的估计或估算。该俗语盛传于1987年至1992年间,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俗语之一。沪语中“毛”含有初级的、初步的、粗略的之义,如半成品称之为“毛胚”,未扣除全部成本的盈利为“毛利”,非净重称之“毛重”等,“毛估估”即初步的、粗略的估算。

上腔:又作“上枪”、“上腔势”等。现代上海方言中喻故意对他人进行挑斗、挑衅的行为,意同“找茬”。

活络:指非固定铆接而可以折卸重新组合或可以随意调节。如固定口径的扳螺帽的扳头讲作“呆扳头”,而可以调节口径的扳头讲作“活络扳头”指人机敏灵活,能随机应变。

笃定:喻牢靠而有把握,也讲作“笃定泰山”。相传,吴县造桥名将怀在筑一石拱桥时,恰知县路过,知县认为该桥筑得不好,可能会倒塌。三个月后,知县派人实地察看,察看者看见许多人在桥上休息,就问:“这桥有危险吗?”人们回答讲:“怀是造桥大匠,他造的桥墩笃直,石拱定位牢靠,叫做‘笃定’。”从此“笃定”成为江南俗语,为加强语气,也讲作笃笃定定。

革履:对年轻而又带新派者的称谓。盛行于民国初至50年代,在解放前拍摄的描写上海生活的**中经常可听到此词,一般前置姓。中国有以服饰作称谓的习惯。近代以后,外国的西服、皮鞋逐渐流传入上海,影响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变化。尤其到了清末,留学生回国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常着西装、皮鞋,于是被人们叫做“佯装革履”。约民国后,“革履”成为称谓的代词,指新潮的青年。解放后提倡简朴生活,“革履”一词的使用减少,现在仍有少量使用,常带有亲热和开玩笑的意思。

抖豁:胆小经不起大场面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既想买某东西,又舍不得花钱而犹豫不决。在旧沪语中,将过去谨慎而显得胆小怕事的样子讲作“抖抖豁豁”。80年到后,由于物价上涨速度很快,有些商品在较段时期内发生变化,购物者无法理解和适应物价的变化,购物时常出现犹豫不决而抖抖豁豁的样子,他人就会催问:“侬抖抖豁豁的啥,要买快买。”后“抖抖豁豁”被省为“抖豁”。

一枪头:落弹、康乐球等游戏术语。指球艺高超可以不轮换击球而一次连续将球全部击入洞中。根据这类球的游戏规则,击球者在击进一球后可以继续击球,反之,则须由对方击球。击球用的棒称之“枪棒”,也省称为“枪”。故有是语。有时也讲作“一枪光”。俗语指艺高者可以一下子完成某动作或任务。俗语指一掷定胜负。参加者将所有赌资集中起来,以一次性决定输赢。

轧三胡:又作“轧讪”、“轧讪胡”。闲聊。词义来源释法不一。据王韬《瀛儒杂志》中说,清同光年间,胡镛(雪岩)是上海最出名的买办,胡公寿是上海最出名的画家,胡宝玉是上海最出名的。同时,这三人是上海最有钱的名人,遂被合称“海上三胡”。“三胡”也是当时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对象,于是沪人称议论,闲聊为“轧三胡”也有人认为沪语称“拉琴”为“轧琴”,传统乐器中有二胡、单弦、四弦,而没有“三弦”(北方乐器中有三弦),于是人们把不入调门的闲聊讲作“轧三沪”。还有一说认为,“三”是“讪”之讹。沪语中把搭腔讲作“搭讪”,如《海上花列传》:“一顿搭讪,直搭讪到搬上晚餐始罢。”而“胡”又有“胡调”之义,于是讲作“轧三胡”。

卖相:商品、物件等的外观。如“这种东西卖相好来兮,里向是一太糊涂”。指人的外貌。如“你的女儿卖相介好,人又端庄,还怕寻勿到好人家”。词义直接来源文字。就是的相貌是供出卖的,于是像商品一样被叫做“卖相”。就是“卖相”用于指人的外貌时多指非正派的女子,现已广泛用以指任何人的外貌。

来三:能干、精明、可行,词义出处无定说,一说以为写作“来山”。旧时许多庙宇建在山上,来到山上敬香的人越多,则菩萨越灵,同时也意味着庙中僧人有本事。而据清人住《吴下谚联》中讲:明末有一位考官在江南主持考试,派人四处放风说,考生只要交付白银三百两,就保证能录取秀才,并说不另开具收据,进考场就知真。交付三百两的考生进考场后被安排到“来字三号”的考棚里,凡在“来字三号”靠栅的考生也全部考中了秀才。该事传出后,吴语即以“来三”喻可行。但封建社会的考试制度是十分严格的,像这样的公开舞弊似乎不可能。故“来三”可能是“襕衫”之讹。襕衫是一种上衣下裙相连的服装,古代规定为士大夫以上者的常服。到了明清时期,又规定襕衫为秀才、举人的公服,同时又规定需用蓝布制作,于是也被叫做“蓝衫”。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考试是走上仕途的最基本方法,小地方的秀才已是有名望的人,举人的地位就更高了。襕山或蓝衫是读书人穿的服装,于是“襕衫”也成为精明、能干者的代词,并沿用至今。后人不知“襕衫”出典而讹作“来三”。

刮讪:多用于指犯罪团伙案情暴露、个人阴私被人察觉等。《辞源》、《次还》等权威性工具书中把“讪”释为讥笑、勉强装笑等,又释“搭讪”为“因不好意思而找话谈”,“藉机交谈”等。而实际上沪语中“搭讪”除了含有上述意义外,还有应酬、闲聊的意义。那些面孔长相难看,一看就像作了亏心事的人也被讲作“刮讪面孔”。由于“刮讪”一词使用面太广,后来又派生出“惯讪”等词,词义与“刮讪”同。

吃生活:指家长对小孩,长者对小辈,强者对弱者施以暴力。在沪语中“生活”多指工作,劳作、活计,而干活一般需有工具(沪语讲作“家私”),“吃生活”就是用工具敲打对方,故该俗语有常讲作“吃家私”。如“侬再不听话,当心吃生活”。也指工作中不小心,被工具砸痛或打伤。如“我自己不当心吃了记生活”。

吃香:受欢迎,意与“吃价”同。据《宋朝事实类苑》记:北宋中期后,宫廷编制庞大,冗员激增,那些在京城中候补待放的官员有一个叫“三班院”的机构负责安排和分配。候补官员为争取早日放官,就以“香钱”的名义向三班院官员贿赂(今沪语也把以送礼之法求人帮忙讲作“烧香”),于是,三班院官吏“香钱”之收入远超过年俸的收入。另外供听众有一个叫“牧司”的机构专门负责宫廷的生活垃圾处理,宫廷中人食不厌精,他们的排泄物是上佳的农肥,也能卖好价钱。当时社会上有“众牧司吃粪,三班院吃香”的传言,于是“吃香”被借喻令人羡慕的职业。以后词义扩大,喻令人羡慕的职业及受人欢迎的商品等。